状态模式
何时使用: 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,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的类。
如何解决: 创建表示各种状态的对象和一个行为随着状态对象改变而改变的 context 对象,对象的行为依赖于它的状态,并且可以根据它的状态改变而改变它的相关行为 (可通过调用内部的状态对象实现相应的具体行为) 。(即 状态对象依赖注入到context对象,状态对象中具体实现不同行为 )
优点: 1、封装了转换规则。 2、枚举可能的状态,在枚举状态之前需要确定状态种类。 3、将所有与某个状态有关的行为放到一个类中,并且可以方便地增加新的状态,只需要改变对象状态即可改变对象的行为。 4、允许状态转换逻辑与状态对象合成一体,而不是某一个巨大的条件语句块。 5、可以让多个环境对象共享一个状态对象,从而减少系统中对象的个数。
缺点: 1、状态模式的使用必然会增加系统类和对象的个数。 2、状态模式的结构与实现都较为复杂,如果使用不当将导致程序结构和代码的混乱。 3、状态模式对"开闭原则"的支持并不太好,对于可以切换状态的状态模式,增加新的状态类需要修改那些负责状态转换的源代码,否则无法切换到新增状态,而且修改某个状态类的行为也需修改对应类的源代码。
使用场景: 1、行为随状态改变而改变的场景。 2、条件、分支语句的代替者: 状态模式和命令模式一样,也可以用于消除 if...else 等条件选择语句。
注意事项:1、在行为受状态约束的时候使用状态模式,而且状态不超过 5 个。
- Context:定义客户端所感兴趣的接口,并且保留一个具体状态类的实例。这个具体状态类的实例给出此环境对象的现有状态。
- ConcreteState:每一个具体状态类都实现了Context的一个状态所对应的行为。
publicclassContext{
//持有一个State类型的对象实例
privateState state;
//更新状态
publicvoid setState(State state){
this.state = state;
}
//用户感兴趣的接口方法
publicvoid request(String sampleParameter){
//转调state来处理
state.handle(sampleParameter);
}
}
参考来源:《JAVA与模式》之状态模式: